跳至主要内容

博文

特色视频

2025。在爱丁堡的一周年

去年的1/9落地爱丁堡机场,到今年的1/9刚好一周年。 (不算中间回了两次马来西亚的话*笑*) 想着有时间,恰好值得写一篇纪念。 打开空白页面,斟酌要怎么写。 想法混杂,却又叫嚣着想要蜂涌而出。 简单分成三小段,希望若干年后,我还看得明白自己在讲什么LOL 1. 继续升学主要做的都是research,意味着counsellor的作会gap三年。 做关于心理课题的研究与做心理咨商辅导,看起来性质相同,但实则是两种不一样的技能与视角。 一面探索新的视野、求知若渴地不断吸收新的知识与视角; 另一面也隐隐担心,毕竟辅导的技巧需要不断地使用与磨练,长久不做,肯定会生疏。 但人不能既要又要,马来西亚的Counsellor license无法在UK practice,现阶段能做的也就只是把research做好,其他的就不是我能掌控的了。 2. 当只专注于学习运动与日常生活,就有了更多时间来思考自己的定位。 我是谁?我想要怎么样的生活? 在面对一些情况时,我可以如何做得更好? 当然没有特别清晰的答案 ,还在一些情境里反复纠结、拉扯, 但是这些碰撞,也是一步步建立自己的定位与关系里界限的尝试。 每一次比上一次前进一点,缓慢扎实, 倒退也没关系,人本来就复杂也多变,从头再来就好。 他人怎么看的我,怎么想的我,都是我; 我怎么认为的自己,也是我。 我们都只是处于自己的认知维度去定义“我”(或别人)。 完全不在意别人的想法是不可能的,尤其如果对方是亲近/常有交集的人。 了解这些,或许能把与他人想法的界限划分清楚, 也能看见大多人打着“为你好”的名义提出的要求,实际上其实是为了满足他们自己的想法。 每个人都不一样,你要怎么确定你的好就一定是我的好? 当你的认知只在自己的范围时,你又怎么确定别人的一定就不好? 那决定权就回到自己手上了,是要顺应对方的要求,抑或是坚定自己的选择? 在不同情景下,的确很值得探究。 3.  上了两个学期,拿了四门课。 最让我感兴趣的课题除了Decolonization,另一个就是关于权力(Power)的探讨。 是我在马来西亚一直没接触过的课题。 任何的关系与环境都会有power relation的形成, 而很多权力的显现都不是明晃晃(explicit)的,反而往往是隐性(implicit)的。 当你在对方没有直接施压的情况下,还是做了符合对方期待的决定,而不...

最新博文

2025 — 为什么又跑回国?—《在爱丁堡的那些事》

2025 — 气得我直接写了一篇文 — 《在爱丁堡的那些事》

2024。在爱丁堡那些事(2)

2024。在爱丁堡的那些事(1)

2024/2

2024/1

2023/1

2022/1

他们说我浪费了6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