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。在爱丁堡那些事(2)
每个星期都在被课程内容重新刷新认知,每堂课都有数不清的内心OS。
可是还来不及整理,又要开始阅读下星期上课的资料,间中还要准备每个月supervision writing。
是真压力,也是真充实。
1.
拖Zhi Jie的福,认识了一位之前拿HLP在这里读Master的Senior(简称E)。
E读完Master一年后回到IPG,接着又再申请HLP,现在在UCL读博士,已经进入第二年了。
这次刚好回来爱丁堡旅游,约了一起喝咖啡。
觉得社交很消耗,尤其是学校安排很多PhD Networking Session,虽然标榜自由选择,但他们都会在邮件里“鼓励”参加,认识人介绍自己背景领域,交换联络,Ok Bye下一位。
那些联络号码有90%都没用上,现在路上遇到也不认得了。
但这次跟E聊完后,我反而觉得有被鼓舞甚至被同理到,聊到眼眶含泪那种。
他也在教育这条路上也走了好多年,将近36岁仍旧赤忱热血。
我其实很佩服这一类人,有理想、目标明确,敢想敢说也敢做,并且真的做得到。
我目前好像还是无法这样。
很多时候只停留在想,也很消耗。
那就先从能做的事开始吧,一天一点也是进步。
2.
冯先生在这里陪了我一个月,然后回去安排工作。(现在又回来了)
对于自己一个人生活,是期待又不安。
我喜欢群体生活,也需要,喜欢待在舒适的交友圈,喜欢与人接触。
也享受独自生活,待在自己的空间,跟着自己的节奏吃饭运动无所事事。
很久没有与自己深入独处的时间。
就是那种,很长一段时间只有自己。
自己思考,自己对话,自己掉进自己设下的想法黑洞,再把自己捡起来。
有一点自找烦恼、钻牛角尖的感觉(?)
可是走过来,就会对自己做的决定和选择更有底气。
没有什么可以失去,也没有什么不能失去。
能陷进去,也能站起来。
挺好的。
3.
这学期上的课有谈到「去殖民主义和原住民族研究方法」(decolonizing indigenous methodologies)。
课后的Seminar小组讨论也会聊到,不算深入,大家轮流发表一些所读内容的反思与回馈。
每每提到这个课题,我都会思考我们国家在这一块的缺失,以及对一些课题的缄默。
有一次Seminar讨论起Colonize decolonize,听其中一位组员提到 “可以critics可是无法太激进”。
我突然意识到自己的情绪波动有点大。
一边听着别人表达自己的看法,一边强忍着举手发言的冲动,忍到身体微微颤抖。(也可能是太冷了哈哈哈)
可以理解,感同身受,却从来没意识到原来这些话题对我的影响那么深重。
话到嘴边却又必须压下去。
照理说我出生在独立后,没有经历过被殖民,国家也已经有了自己完整的体系,这个课题不应该对我有太深的影响。
可是真的是那样吗?
我们其实深知仍旧有另一种“殖民” 与“被殖民”形式的关系存在。
比如在教育机会、比如在奖学金分配、比如在生意权益等等我所知道与不知道的领域。
这些曾经困惑我们的问题,只是因为我们觉得自己没办法改变,没办法挑战权威甚至是受益者而被压下去了。
与人生很多无解的议题那样,不管不顾不思考,就不会有烦恼了。
真的没有吗?
那些议题还是在,还是会被挑起起,感受来的时候,也会比想象中汹涌。
我太理解自己以前为什么选择Quanti research而不是Quali了。
Quanti就是很规范与客观地报导数据与分析;
而Quali则会一层层挑起很多议题,包括社会背景、生命、权力、政治等。
这些看似与我研究题目不相干的议题却又如此息息相关,甚至会挑起很多情绪,避无可避。
好像需要做一些什么,却也不知道可以做什么。
-
事后其实我也有在Seminar check-out的时候浅浅提起一点我的反应与无措。
Tutor给的建议是 "Slowly push the boundaries"
不能一下子就到达想要的地方,可是一点一点,每个人都在自己的领域尽一点点微薄的力量,总有一天能做到吧(?)
4.
在这里四个月,改变最大的应该是思考模式。
我本来就不是一个会抓住一样东西不放的人,事情不会,情绪也不会。
通常过了就算了。
可是Quali Research不行啊。
你必须要抓住每一个飘过你脑袋的想法,每一个你觉得可能的,不可能的。
抓住,然后深入。
间接影响我在生活上对于事情的反应与感受。
是好事也是坏事。
希望这个学期可以学会把学习与生活的思维模式切割。
-
是把自己拼拼凑凑的一篇。
有一点长又混乱,但确实是在这里几个月比较集中的反思与感受。
有快乐的时候,也有很多质疑自己的时候。
学习上、生活上、情感上。
但依旧珍惜每个阶段、不同精神面貌的自己。
也珍惜有耐心读到这里的你。
2025新年快乐!
愿每个你都健康平安。
评论
发表评论
: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