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。在爱丁堡的一周年
去年的1/9落地爱丁堡机场,到今年的1/9刚好一周年。
(不算中间回了两次马来西亚的话*笑*)
想着有时间,恰好值得写一篇纪念。
打开空白页面,斟酌要怎么写。
想法混杂,却又叫嚣着想要蜂涌而出。
简单分成三小段,希望若干年后,我还看得明白自己在讲什么LOL
1.
继续升学主要做的都是research,意味着counsellor的工作会gap三年。
做关于心理课题的研究与做心理咨商辅导,看起来性质相同,但实则是两种不一样的技能与视角。
一面探索新的视野、求知若渴地不断吸收新的知识与视角;
另一面也隐隐担心,毕竟辅导的技巧需要不断地使用与磨练,长久不做,肯定会生疏。
但人不能既要又要,马来西亚的Counsellor license无法在UK practice,现阶段能做的也就只是把research做好,其他的就不是我能掌控的了。
2.
当只专注于学习运动与日常生活,就有了更多时间来思考自己的定位。
我是谁?我想要怎么样的生活?
在面对一些情况时,我可以如何做得更好?
当然没有特别清晰的答案 ,还在一些情境里反复纠结、拉扯,
但是这些碰撞,也是一步步建立自己的定位与关系里界限的尝试。
每一次比上一次前进一点,缓慢扎实,
倒退也没关系,人本来就复杂也多变,从头再来就好。
他人怎么看的我,怎么想的我,都是我;
我怎么认为的自己,也是我。
我们都只是处于自己的认知维度去定义“我”(或别人)。
完全不在意别人的想法是不可能的,尤其如果对方是亲近/常有交集的人。
了解这些,或许能把与他人想法的界限划分清楚,
也能看见大多人打着“为你好”的名义提出的要求,实际上其实是为了满足他们自己的想法。
每个人都不一样,你要怎么确定你的好就一定是我的好?
当你的认知只在自己的范围时,你又怎么确定别人的一定就不好?
那决定权就回到自己手上了,是要顺应对方的要求,抑或是坚定自己的选择?
在不同情景下,的确很值得探究。
3.
上了两个学期,拿了四门课。
最让我感兴趣的课题除了Decolonization,另一个就是关于权力(Power)的探讨。
是我在马来西亚一直没接触过的课题。
任何的关系与环境都会有power relation的形成,
而很多权力的显现都不是明晃晃(explicit)的,反而往往是隐性(implicit)的。
当你在对方没有直接施压的情况下,还是做了符合对方期待的决定,而不是遵从自己内心的想法,或连自己的想法都不清楚,隐性权力就是这样形成的。
从这个视角去探索,不止是research,也会在生活中很多关系里看到权力的影子。
比如我近几年其实挺反感被人赞乖(朋友间玩笑不算),但却总说不上反感的点在哪里。
细剖后才发现,当对方在赞你“乖”的时候,除了植入了他/她的期待,也让关系处于权力不对等的状态,让人无法以平等的姿态去沟通。
我做的事符合你的期待是乖,那我如果做的事不符合你的期待,却是我忠于自己的选择呢?
就不乖了吗?
开什么玩笑,活了31年,好不容易锻炼到能独立思考,能做遵从自己内心的选择,怎么可能因为别人一句“乖”就放弃。
我们觉得不对劲,却又合理化那些不对劲,觉得这是正常的,大家都是这样过来的。
这就是“权力”的巧妙之处,它总是通过“看似自然,习以为常”来构造、来影响我们。
这只是一个比较明显却又粗浅的例子,当然也并非事事都要揪着来深究不放,不然太累了。
只是在了解了权力是怎么在我们与人的关系里形成后,在与别人对话时,不管是听还是说,都可以更有觉知,比较不容易被别人的话语影响(吧?
.
人生就是不断试错的过程。
在能力范围里多尝试、多经历,了解了什么不适合自己,才能知道什么是适合自己的。
我们永远都可以有重新开始的选择。
祝好。
喜欢你对生活对自己对权力的反思,确实是还有很多常理习惯 都值得去一一思考推敲。
回复删除谢谢你!
删除